人民群眾需要什么 我們就創(chuàng)造什么
發(fā)布時間: 2021年10月14 08:54:35 文章來源: 作者:
——新聞寫作培訓會后感想
9月28日,蘭花科創(chuàng)朔州分公司邀請了山西省報業(yè)協(xié)會副主席、原朔州日報社社長齊鳳翔,為來自蘭花永勝及蘭花口前兩礦的通訊員進行新聞宣傳報道方面的講解,通過講解,廣大的通訊員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對于今后開展新聞寫作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較強的指導意義,應該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不過我更加關注的是:現(xiàn)有的報紙等傳統(tǒng)紙媒體如何才能在多樣化的互聯(lián)網媒體競爭下,煥發(fā)新的活力和影響力?當然齊社長也給了他的解答。報道內容上要傾向于職工關心和關注的層面,簡單說也就是不脫離群眾,和人民群眾心貼心,心連心,這樣自然就能講出好故事,群眾愛看愛聽的故事。
對于齊社長的解答,我還是比較認同的,宣傳工作歷來是我們黨的理論武器,一直以來被冠以“筆桿子”的光榮稱號,和“槍桿子”是我們黨不斷取得各條戰(zhàn)線勝利的拿手法寶,地位非常之重要,作用非常之巨大。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片面的追求了物質文明的建設,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致使在各種輿論陣地上,面對國外反動勢力和國內公知的攻擊,從上至下的、包括黨媒在內的許多體制內媒體顯得比較呆板保守,不斷喪失理論陣地。使得一時間社會上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等等一些不良習氣蔚然成風,成了氣候。雖然近些年,在習總書記“四個自信”理論的指導下,對于敗壞人心、思想道德滑坡等丑惡現(xiàn)象有了一定的遏制和糾正。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資本主義毒草危害社會已久,一時半刻想扭轉仍然任重而道遠。
說起紙媒體的衰落,有一種說法,認為是紙媒體的傳播形式過于落后,紙質媒體因其傳播介質的原因,從生產端(報社)到消費端(讀者)中間往往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差往往意味著信息差,而信息差就會使得受眾受到信息的滯后的影響,這種影響放在資訊不發(fā)達的年代,大家或許不會感覺有什么,但在互聯(lián)網媒體沖擊下,這種信息上的滯后可能就是致命的,就是不可忍受的。因此,從信息傳播的便利度和時效性上來說,傳統(tǒng)紙質媒體在互聯(lián)網媒體面前,根本不夠打,這也是傳統(tǒng)紙媒體日趨沒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現(xiàn)在紙媒體基本上都跟隨時代采用了互聯(lián)網傳播方式,各種紙媒紛紛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微博號,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號,這也是一種與時俱進。效果怎么樣呢?不一而足,也有做的好的,但更多的只是把紙媒體的內容照搬照抄到互聯(lián)網媒體上,雖然解決了便利性和時效性的痛點,但效果可想而知,因為傳統(tǒng)紙媒體工作者的思維慣性,不可避免地把紙媒體時代的工作方式、選用標準帶入了互聯(lián)網媒體,屬于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本質上的東西、深層次的內容還是老一套,這就引申出了傳統(tǒng)紙媒和互聯(lián)網媒體之間的第二個主要區(qū)別——即內容上的因循守舊和故步自封。
相對于新媒體而言,傳統(tǒng)媒體太過強調所謂的“政治性”,求穩(wěn)心理普遍,這就導致傳統(tǒng)媒體給人一種嚴肅但不活潑,認真但不生動的印象,但是人性本身,又是極度的追求“短平快”,所以新媒體就契合了讀者和觀眾這種心理。譬如學習黨史,官媒一本正經的告訴你哪年哪月哪日發(fā)生了什么,何人何地作了何事,有錯嗎?肯定沒錯,但是讀者不買賬,觀眾不喜歡看,而新媒體呢,一些自媒體會把這些歷史進行加工,進行深入挖掘,然后再加以生動活潑的文字,將之娓娓道來,這樣一來,原本枯燥的歷史就有了生活氣息,就變得有了故事性,就能夠吸引到人來看。
再比如,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三國得益于《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老百姓人盡皆知,很多人以為那就是真實的歷史,但實際上,易中天就說《三國演義》是三分真七分假,大部分是作者羅貫中老先生杜撰的,而真實記載三國歷史的陳壽《三國志》,卻鮮有人問津。這就是傳播內容上的生動與否,直接決定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這方面還有一個生動的例子,《明朝那些事兒》看過的人都贊不絕口,作者當年明月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對艱深晦澀的明史進行解讀,以近乎大白話的詼諧幽默的筆法將那段歷史解析給你,將作者對人性和歷史的思考融入其中,使得讀者有一種近乎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置身于那種時空交織之中,這樣的歷史解說,難道不比那種說教般的“教師爺”的講述更加生動有趣?更能引人駐足、留戀?
事實上,偉大領袖毛主席就宣傳工作作出過指示,他要求作家要到田間地頭去,作品要沾染人間煙火氣,因此在他的時代,才產生了諸如“山藥蛋派”的這樣的泥土氣息濃厚的人民作家和大眾作品。而且,遍覽毛主席的文集,他寫的大部分文章,都是非常的通俗易懂,甚至也不乏一些俗語俚語,譬如他在《念奴橋 鳥兒問答》中就有這么一句:“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就是他譏諷蘇修主義的,看似粗俗,但是了解到當時的國際政治環(huán)境,面對蘇聯(lián)人的背信棄義和落井下石,主席的一句“不須放屁”,讀來既令人捧腹,又讓人解氣。實為神來之筆,點睛之義。
習總書記教導我們“牢記使命、不忘初心”,這個初心在黨的宣傳方面來說,就是正確引導和教育人民,支持我們黨和國家行進在偉大的復興之路上。人民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人民喜歡什么,我們就供給什么。按照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去改造傳統(tǒng)媒體的發(fā)聲方式,讓人民愿意聽,愿意看,這就是媒體人當前最重要的歷史使命。 ( 暴俊峰 作者單位:永勝煤業(yè))
不過我更加關注的是:現(xiàn)有的報紙等傳統(tǒng)紙媒體如何才能在多樣化的互聯(lián)網媒體競爭下,煥發(fā)新的活力和影響力?當然齊社長也給了他的解答。報道內容上要傾向于職工關心和關注的層面,簡單說也就是不脫離群眾,和人民群眾心貼心,心連心,這樣自然就能講出好故事,群眾愛看愛聽的故事。
對于齊社長的解答,我還是比較認同的,宣傳工作歷來是我們黨的理論武器,一直以來被冠以“筆桿子”的光榮稱號,和“槍桿子”是我們黨不斷取得各條戰(zhàn)線勝利的拿手法寶,地位非常之重要,作用非常之巨大。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片面的追求了物質文明的建設,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致使在各種輿論陣地上,面對國外反動勢力和國內公知的攻擊,從上至下的、包括黨媒在內的許多體制內媒體顯得比較呆板保守,不斷喪失理論陣地。使得一時間社會上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等等一些不良習氣蔚然成風,成了氣候。雖然近些年,在習總書記“四個自信”理論的指導下,對于敗壞人心、思想道德滑坡等丑惡現(xiàn)象有了一定的遏制和糾正。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資本主義毒草危害社會已久,一時半刻想扭轉仍然任重而道遠。
說起紙媒體的衰落,有一種說法,認為是紙媒體的傳播形式過于落后,紙質媒體因其傳播介質的原因,從生產端(報社)到消費端(讀者)中間往往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差往往意味著信息差,而信息差就會使得受眾受到信息的滯后的影響,這種影響放在資訊不發(fā)達的年代,大家或許不會感覺有什么,但在互聯(lián)網媒體沖擊下,這種信息上的滯后可能就是致命的,就是不可忍受的。因此,從信息傳播的便利度和時效性上來說,傳統(tǒng)紙質媒體在互聯(lián)網媒體面前,根本不夠打,這也是傳統(tǒng)紙媒體日趨沒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現(xiàn)在紙媒體基本上都跟隨時代采用了互聯(lián)網傳播方式,各種紙媒紛紛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微博號,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號,這也是一種與時俱進。效果怎么樣呢?不一而足,也有做的好的,但更多的只是把紙媒體的內容照搬照抄到互聯(lián)網媒體上,雖然解決了便利性和時效性的痛點,但效果可想而知,因為傳統(tǒng)紙媒體工作者的思維慣性,不可避免地把紙媒體時代的工作方式、選用標準帶入了互聯(lián)網媒體,屬于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本質上的東西、深層次的內容還是老一套,這就引申出了傳統(tǒng)紙媒和互聯(lián)網媒體之間的第二個主要區(qū)別——即內容上的因循守舊和故步自封。
相對于新媒體而言,傳統(tǒng)媒體太過強調所謂的“政治性”,求穩(wěn)心理普遍,這就導致傳統(tǒng)媒體給人一種嚴肅但不活潑,認真但不生動的印象,但是人性本身,又是極度的追求“短平快”,所以新媒體就契合了讀者和觀眾這種心理。譬如學習黨史,官媒一本正經的告訴你哪年哪月哪日發(fā)生了什么,何人何地作了何事,有錯嗎?肯定沒錯,但是讀者不買賬,觀眾不喜歡看,而新媒體呢,一些自媒體會把這些歷史進行加工,進行深入挖掘,然后再加以生動活潑的文字,將之娓娓道來,這樣一來,原本枯燥的歷史就有了生活氣息,就變得有了故事性,就能夠吸引到人來看。
再比如,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三國得益于《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老百姓人盡皆知,很多人以為那就是真實的歷史,但實際上,易中天就說《三國演義》是三分真七分假,大部分是作者羅貫中老先生杜撰的,而真實記載三國歷史的陳壽《三國志》,卻鮮有人問津。這就是傳播內容上的生動與否,直接決定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這方面還有一個生動的例子,《明朝那些事兒》看過的人都贊不絕口,作者當年明月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對艱深晦澀的明史進行解讀,以近乎大白話的詼諧幽默的筆法將那段歷史解析給你,將作者對人性和歷史的思考融入其中,使得讀者有一種近乎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置身于那種時空交織之中,這樣的歷史解說,難道不比那種說教般的“教師爺”的講述更加生動有趣?更能引人駐足、留戀?
事實上,偉大領袖毛主席就宣傳工作作出過指示,他要求作家要到田間地頭去,作品要沾染人間煙火氣,因此在他的時代,才產生了諸如“山藥蛋派”的這樣的泥土氣息濃厚的人民作家和大眾作品。而且,遍覽毛主席的文集,他寫的大部分文章,都是非常的通俗易懂,甚至也不乏一些俗語俚語,譬如他在《念奴橋 鳥兒問答》中就有這么一句:“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就是他譏諷蘇修主義的,看似粗俗,但是了解到當時的國際政治環(huán)境,面對蘇聯(lián)人的背信棄義和落井下石,主席的一句“不須放屁”,讀來既令人捧腹,又讓人解氣。實為神來之筆,點睛之義。
習總書記教導我們“牢記使命、不忘初心”,這個初心在黨的宣傳方面來說,就是正確引導和教育人民,支持我們黨和國家行進在偉大的復興之路上。人民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人民喜歡什么,我們就供給什么。按照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去改造傳統(tǒng)媒體的發(fā)聲方式,讓人民愿意聽,愿意看,這就是媒體人當前最重要的歷史使命。 ( 暴俊峰 作者單位:永勝煤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