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服攔路虎
發(fā)布時間: 2014年01月22 09:33:00 文章來源: 作者:
——伯礦鏟除“泥巖沉陷柱”紀實
2013年12月19日,伯方礦綜掘二隊3211回風順槽掘面推進到1217米,突然遭遇到罕見的地質(zhì)構(gòu)造——“泥巖沉陷柱”。整個工作面全被一種黏性很強的黃土和堅硬的矸石所覆蓋,以黃土為主、土中夾著矸石?!澳鄮r沉陷柱”的出現(xiàn),使作業(yè)條件變得極其惡劣,掘面每向前推進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該隊干部、員工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敢打硬拼,沉著應戰(zhàn),苦戰(zhàn)20余日,終于降服了“攔路虎”,為生產(chǎn)掃除了障礙。
出貨難。放炮后崩下的黃土碎矸和生產(chǎn)用水、頂板淋水一結(jié)合,使工作面成了“沼澤地”。機組的行走履帶被陷在爛泥里動彈不得。機組不能動,其上的自動裝貨轉(zhuǎn)盤用不上,只能人工拿著大鍬往皮帶上裝泥和矸。由于泥粘性強,且其中夾著碎矸,裝起貨來十分費勁,大鍬不是插在爛泥里拔不出來,就是撞在了矸石上,撞得手腕生痛。由于條件困難,每打一岔炮崩下的土矸,就得實打?qū)嵉厍謇硪粋€班。一個班下來,許多員工的手被鍬撞破了,鮮血直流,即使這樣也沒一個打退堂鼓。
毀設備。工作面開出的硬矸石常夾在煤泥機頭,使七星輪、小簸箕,過渡槽頻繁損壞,生產(chǎn)頻頻中斷。更要命的是,黃泥粘性特強,開到煤溜機頭后,甩不出來,卷在了底鏈里,造成底鏈三天兩頭脫缸,底鏈一脫缸,沒啥好辦法,只能將整部溜挑起重兌,工作量很大,每重兌一次得誤一個圓班。為了扭轉(zhuǎn)這種被動的局面,隊委會及時召開組隊干會,研究決定:將原先100米長的煤溜中間加個機頭,改裝成兩部煤溜。這樣一來,檢修方便、負荷減小,溜子損害造成生產(chǎn)中斷的現(xiàn)象基本上得到控制。
打眼難。因“泥巖沉陷柱”以黃土為主,這種土黏性又強,打眼時,鉆桿的出水道常被黃泥堵塞,使作業(yè)被迫中斷。每打一個眼,就得換七八回鉆桿、鉆頭,煞是費勁。有時一個班只能打四、五個眼,更讓人惱火的是,好不容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了個眼,還未來得及往里塞“錨固劑”,眼孔又被爛泥糊沒了,還得重打!為了避免眼被糊,操作工只好采取了“迅雷不及掩耳”的作業(yè)方式:打眼——進錨固劑——上錨桿——加托板——緊螺絲,一氣呵成。這樣做,終于使打眼速度有了提高。
工序多。出現(xiàn)“泥巖沉陷柱”后,頂板壓力大,為了安全,隊里采取了“錨網(wǎng)加鋼梁”的復式支護方式。如此一來,工序變得繁多:打眼——放炮——出矸——支護錨網(wǎng)——架鋼棚。工序多了,安全風險提高,勞動強度加大。為了確保安全生產(chǎn),隊里及時出臺了多項有效的制度:班前會安排到位,不漏掉一個細節(jié);班后及時總結(jié),對存在的困難想辦法;現(xiàn)場交接班,上個班須在作業(yè)現(xiàn)場將工作面存在的問題一一指點給下一班,使接班人員一到現(xiàn)場就能對工作面的情況有全面的了解;隊長、書記輪流跟班,和員工并肩作戰(zhàn)、同上同下……
在隊委員會的精心組織、合理安排、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下,雖條件十分惡劣,但工作面仍以每天一米的進度向前推進,截止2014年1月13日,“泥巖沉陷柱”徹底消滅,工作面終于見煤了!武文元 王世軍
出貨難。放炮后崩下的黃土碎矸和生產(chǎn)用水、頂板淋水一結(jié)合,使工作面成了“沼澤地”。機組的行走履帶被陷在爛泥里動彈不得。機組不能動,其上的自動裝貨轉(zhuǎn)盤用不上,只能人工拿著大鍬往皮帶上裝泥和矸。由于泥粘性強,且其中夾著碎矸,裝起貨來十分費勁,大鍬不是插在爛泥里拔不出來,就是撞在了矸石上,撞得手腕生痛。由于條件困難,每打一岔炮崩下的土矸,就得實打?qū)嵉厍謇硪粋€班。一個班下來,許多員工的手被鍬撞破了,鮮血直流,即使這樣也沒一個打退堂鼓。
毀設備。工作面開出的硬矸石常夾在煤泥機頭,使七星輪、小簸箕,過渡槽頻繁損壞,生產(chǎn)頻頻中斷。更要命的是,黃泥粘性特強,開到煤溜機頭后,甩不出來,卷在了底鏈里,造成底鏈三天兩頭脫缸,底鏈一脫缸,沒啥好辦法,只能將整部溜挑起重兌,工作量很大,每重兌一次得誤一個圓班。為了扭轉(zhuǎn)這種被動的局面,隊委會及時召開組隊干會,研究決定:將原先100米長的煤溜中間加個機頭,改裝成兩部煤溜。這樣一來,檢修方便、負荷減小,溜子損害造成生產(chǎn)中斷的現(xiàn)象基本上得到控制。
打眼難。因“泥巖沉陷柱”以黃土為主,這種土黏性又強,打眼時,鉆桿的出水道常被黃泥堵塞,使作業(yè)被迫中斷。每打一個眼,就得換七八回鉆桿、鉆頭,煞是費勁。有時一個班只能打四、五個眼,更讓人惱火的是,好不容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了個眼,還未來得及往里塞“錨固劑”,眼孔又被爛泥糊沒了,還得重打!為了避免眼被糊,操作工只好采取了“迅雷不及掩耳”的作業(yè)方式:打眼——進錨固劑——上錨桿——加托板——緊螺絲,一氣呵成。這樣做,終于使打眼速度有了提高。
工序多。出現(xiàn)“泥巖沉陷柱”后,頂板壓力大,為了安全,隊里采取了“錨網(wǎng)加鋼梁”的復式支護方式。如此一來,工序變得繁多:打眼——放炮——出矸——支護錨網(wǎng)——架鋼棚。工序多了,安全風險提高,勞動強度加大。為了確保安全生產(chǎn),隊里及時出臺了多項有效的制度:班前會安排到位,不漏掉一個細節(jié);班后及時總結(jié),對存在的困難想辦法;現(xiàn)場交接班,上個班須在作業(yè)現(xiàn)場將工作面存在的問題一一指點給下一班,使接班人員一到現(xiàn)場就能對工作面的情況有全面的了解;隊長、書記輪流跟班,和員工并肩作戰(zhàn)、同上同下……
在隊委員會的精心組織、合理安排、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下,雖條件十分惡劣,但工作面仍以每天一米的進度向前推進,截止2014年1月13日,“泥巖沉陷柱”徹底消滅,工作面終于見煤了!武文元 王世軍
上一篇 一場沒有硝煙的攻堅戰(zhàn)
下一篇
文明花開別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