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原
眼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是談心談話,“紅紅臉”、“出出汗”。這當然離不開批評和自我批評。對待在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問題上,我們黨始終把它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傳家寶,把它作為堅持正確思想、發(fā)揚優(yōu)良作風、促進革命事業(yè)、批判和糾正錯誤思想的銳利武器。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一刻也離不了的。
時下,許多人持“明知不對、少說為佳”的態(tài)度,寧愿違心表揚,也不愿真心批評。因為批評是得罪人的事。要改變這種批評難的局面,形成敢于批評的良好風氣,還需要受批評者有“感謝批評”的胸懷和勇氣。感謝批評,既需要寬闊的胸懷,更需要一種嶄新的視角。古人倡導的“聞過則喜”、“言者無罪,聞者足戒”,都屬于“感謝批評”的范疇?,F(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人明哲保身,世故圓滑,自然不會批評他人;有的人心里不敞亮,表面上對人一團和氣,私下里卻說三道四,這樣的人也不會當面批評人;還有的人自身不正,未等批評別人,自己先矮三分,當然不會自討沒趣。一個心胸坦蕩、心底無私、性情耿直的人,才會直言批評,當面責過。只有對工作負責、對事業(yè)負責的人,才可能坦誠地批評人;也只有自身行得正、做得好的人,才有足夠的底氣批評人。有的黨員領導干部喜歡聽恭維話,樂意戴高帽子,雖然表面上裝出一副“歡迎批評”的樣子,內(nèi)心里卻排斥批評,忌諱揭短,有誰膽敢冒犯,便用手中權力扔你一雙小鞋穿。這種人把自己的尊嚴看得比真理還重要,家長習氣濃,民主作風差,搞得阿諛諂媚者受寵,直言敢諫者遭冷。長此以往,難免脫離群眾,成為孤家寡人,著實可悲可嘆。
唐朝初期,魏征向唐太宗提過許多批評和建議,有時當著眾臣的面疾言厲色,冒死頂撞,弄得唐太宗很難堪。但唐太宗虛心納諫,廣開言路,終于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
有位哲人說:“批評很少受到歡迎,最需要批評的人總是最不喜歡批評的人?!迸u是關心,關心才批評。及時掃除思想作風上的“灰塵”,才能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敖叶潭套冮L,護短長變短”,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感謝互相批評讓我們“分散—批評—團結(jié)”;感謝自我批評讓我們“停滯—批評—進步”;感謝同志們的批評讓我們“脫離群眾—批評—回歸群眾”。讓我們在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時,別忘了“感謝批評”。 作者單位:清潔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