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東峰煤礦庫管科迎來了周歲生日。一年來,這個在集團公司物資供應機構改革中應運而生的部門,在挑戰(zhàn)中成長,從一堆雜亂無章的“亂碼”起步,邁向井然有序的蛻變之旅,逐漸凝聚成了一個溫暖的“家”。
搬倉:
齊心協力,共筑新家
庫管科成立之初,我和老李作為“門外漢”,帶著一紙調令踏入了這個全新的領域,內心忐忑不已。
搬倉,迎來了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考驗。八月暑熱未盡,倉庫內熱浪滾滾。老李化身為指揮家,站在倉庫中央,揮動著手臂,指揮著每一項操作?!跋纫其摬膸斓蔫F架,注意建材庫南側有消防栓,留夠半米間距!”平板車在倉庫中來回穿梭,一趟一趟的,老原的脊背被汗水浸得濕漉漉的,全然不顧。組長趙姐蹲在地上,細心地貼著標簽,嘴里念念有詞:“前面的貨架是軸承類,后面是五金件……”祁姐則對著新上手的財會系統電腦,急得直撓頭:“這系統怎么數據上傳不了?”而平時最講究的行政大姐申姐,在搬紙箱時不慎劃破了手指,隨便扯了塊衛(wèi)生紙一裹,又繼續(xù)蹲在地上整理絕緣膠鞋……
搬倉那幾天,我們從早忙到晚,每個人的工服都沾滿了灰塵,臉上掛著汗水,但心中卻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團結與滿足。收工時,老李掏出手機,拍下了全景照,大家的影子被夕陽拉得老長,像一串緊緊挨在一起的省略號,預示著未來將不斷書寫庫管人的精彩故事。
學藝:
規(guī)矩之中,見證成長
搬倉后的日子,如同慢慢泡開的茶,初嘗清苦,細品回甘。我們開始學習倉庫管理的“規(guī)矩”:入庫需核對三單(計劃單、送貨單、質檢單),出庫執(zhí)行“見單領料”,盤點必須“見物盤物”。然而,規(guī)矩雖死,人卻活泛。
去年九月的一個雷雨天,我在值班時接到緊急電話:“配件庫水管漏了!”我抓起傘就往外跑,到達時,趙姐已聯系水暖隊關了閥門,袁姐和老王正用鐵鍬往外舀水。雨聲如鼓,燈光昏黃,幾人默契配合,汗水混著雨水順著臉頰滑落。那一刻,身處困境的我們,卻感受到了無言的溫暖與力量,彼此間的信任與默契在風雨中悄然生長。
今年的“大盤點”更是難忘。公司要進行年度審計,倉庫需進行預盤點。二十四人分成八組,我和申姐、小楊一組負責建材區(qū)。從上午九點到晚上七點,我們蹲在地上,一個一個核對,眼睛看花了,手指也扎了刺。申姐細心地幫我挑出刺,小楊則默默遞上礦泉水。那一刻,疲憊中透著溫情,我們彼此扶持,共同面對挑戰(zhàn)。盤點結束,數據準確無誤,大家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綻放:
秩序之美,數據之溫
如今的庫管科,已煥然一新。貨架依舊,卻仿佛被施了魔法,每排都標著醒目的標識卡,每個設備都掛著檔案袋,連角落的呆滯物料都被重新分類。財會系統也不再“鬧脾氣”,每種物資都有了新的身份信息、庫存數量、存放庫區(qū)。我們像詩人般,用數字和標簽編織出倉庫的秩序之美。
更讓我們驕傲的是,我們“藏”在數據里的溫度。小楊成了“庫存小能手”,總能精準預測物資需求;祁姐則成了“數據偵探”,總能發(fā)現潛在問題,及時與財務對接解決。老原的“搬運經”傳給了新人,他總說:“卸貨不是使蠻力,得看貨的‘脾氣’?!壁w姐的“標簽美學”成了公司一景,她設計的標簽間距就是一把丈量存量、質量的尺子。
上個月,公司精神文明建設檢查通報中,庫管科再次榮獲優(yōu)秀。宣傳科來拍照時,鏡頭掃過辦公室的展板,那里貼滿了我們的“成長印記”:小李的叉車操作證、老李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效星”獎狀、趙姐的“環(huán)保先進工作者”……照片里,袁姐正抱著一堆高壓膠管接口,趙姐踮腳調整最高層貨架的標識牌,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把每個人的影子拉得很長,疊在一起,像幅溫暖的畫。
這一年,我們數過了三萬八千箱物資的進出,核對過了十四萬條數據,處理過了三十五次突發(fā)緊急調貨。貨架上的標簽從簡單的便簽紙變成了整齊的物料信息卡;自制系統里的庫存預警從“紅色警報”變成了精準的“黃色提醒”;連倉庫的綠植也從蔫頭耷腦的綠蘿長成了爬滿貨架的常春藤。但我們深知,“周歲”從來不是終點,而是又一個春天的開始。(王 強)